
王建華
王建華
沐鸣平台2008年政治學理論專業出站博士後
現任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沐鸣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社科項目與省部級項目,專著《中國革命的鄉村道路》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共黨史研究》以及A&HCI來源期刊等發表論文70余篇☃️。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21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2006年,王建華開始在沐鸣娱乐國務沐鸣政治學理論專業進修博士後。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非比尋常的毅然決定。起初,歷史學博士出身的他畢業後留校在南京大學政府管理沐鸣從事教學科研工作🍌。2005年🙁,他就憑借突出的表現評上了副教授。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在學術成長道路的關鍵時點上,他希望在政治學理論上攻堅克難,取得更深的學術造詣。回憶當年🧜🏻♀️,復旦國務沐鸣的林尚立老師在國內政治學界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研讀了林老師《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等經典著作,這些學術成果激起了他對政治學理論的誌趣。其實🤿,王建華和政治學專業的緣分早在他的博士畢業論文中就已經顯現📒🧍🏻,當時他選取的論題便是民國初年的中國政黨政治研究。以此為起點,他努力思考如何回到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研究上。為了深化充實對政治學理論的理解⏩💂🏼,王建華選擇來到復旦的林尚立老師門下攻讀政治學理論博士後🔻。在就讀期間🩶,國務沐鸣對青年學者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鼓勵肯定了他的學術創作之路🐥👧🏽,這讓他受益良多☄️✍️。
名師薈萃,人才濟濟。王建華雖然是在職的博士後👸,卻仍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在復旦的課堂上學習,印象深刻的課程有:林尚立老師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和政治學原理👨🦳、陳明明老師的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洪濤老師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直至今日,他的腦海中還會經常浮現各位老師上課時的生動畫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國務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對重要問題的認知,都為他的教學帶來了重要的借鑒意義。此外,王建華還對國務沐鸣師生濃厚活躍的學術氣氛印象深刻🚺,特別是林尚立老師每兩周組織的師門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大家可以自由地匯報交流近期的研究成果💼,林老師也會做出悉心的點評與指導。他談到,這種定期有組織的科研分享讓師生雙方都收獲頗豐,在指導自己所帶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時,也繼承沿用了研討會的交流模式❤️🔥。
“國家情懷”是王建華對國務沐鸣精神的評價🪢。正如習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的回信中所言🗿,要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國家情懷在復旦國務師生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心懷家國意識,力圖復興民族。不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學科發展🥾,國務沐鸣都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從國家戰略需要出發從事科學研究。他覺得,國家情懷是其他學校的沐鸣要向復旦國務學習的地方🫅🏻。談及國務沐鸣“國箴務實📓🥰、卓越為公”的院訓🫡,王建華認為,政治學研究主題雖然離不開宏大敘事🚣🏿♂️🩴,但與務實並不矛盾👩🏿✈️。“理論研究要有宏闊的視野🤵🏿,但是必須要紮根中國大地🪧,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宏大敘事恰恰體現了政治學學科面向國家戰略需要的重大主題👳🫅🏿,這是學者應有的一種研究視野。國務院訓在提醒沐鸣平台,有了宏闊的研究視野以後🉑,千萬不能僅僅把學術研究建立在書齋之上👲🏼,要紮根中國大地,要解決實際問題。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做到服務國家戰略,這就是“卓越為公”的現實詮釋🤼♀️。每個人的價值實現都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對於國務沐鸣的同學來講,要更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要把國家社會共同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孫中山先輩就以“天下為公”為理想🧑🏻🎨,孜孜以求🤷♂️。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和學生💆🏽♂️,如果沒有這樣為公的思想和境界,學術就很難有重大的成就🎛,“唯有心懷國之大者才能有所成就”👮🏿♂️。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提及在復旦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王建華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學術方面✥,作為一個青年人🗄,“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一定要放下架子”,要勇於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因為從歷史學轉向政治學有著明顯學科差異,對他來說怎樣在政治學領域做好學術研究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因此,他會積極參與每一次師門討論會,始終保持虛心,請同學對自己的研究論文多提批評意見。在批評中實現個人的學術成長。“學術研究最困難的是如何超越自我,唯有超越自我才能取得學術的進步。”第二,從生活層面上講👩🏻⚖️,已經成家的他也克服了很大的困難🕝,需要平衡好工作📏、家庭🦂🤸🏼♀️、學習等各方面的關系。王建華坦言“要對自己狠一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任何一個人的成就取得都離不開背後的艱辛付出♈️。從親身經歷看,當時他的經濟狀況並不好,缺少科研經費🧑🏼🤝🧑🏼,單單是到檔案館查閱復印資料費用就十分高昂。雖然面臨著經濟壓力👨🏻🦽,但個人還是要通過省吃儉用解決方方面面的問題。這些人生經歷,最終會成為個人成長的寶貴財富,可以說是彌足珍貴👩🏿🏭。
千錘百煉,孜孜不倦🧑🏽👫🏼。王建華分享了他的學術研究道路。博士期間🖖🏿,他本想做北洋軍閥政治的研究,但發現很難建構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分析框架👵🏽。因此他開始重新規劃學術研究方向,想從中國政黨的根出發,著手做民國初年政黨研究,探討了1912-1913年中國競爭性的政黨製度在一年內失敗的原因。對這段民初歷史的書寫⚽️,當時的國內研究幾近空白,因此《夭折的合法反對:民初政黨政治研究》這一博士學位論文對其學術成長有著裏程碑式的意義🖊。談及學術研究的經驗🤚🏽🕤,王建華認為一個好的選題就是成功的一半👩🏼⚖️,同時也是學者未來研究的重要基石📡。對於年輕學者而言,不僅要鞏固知識基礎🛖,還要厚植學術根基,找到研究支點,唯有如此才能做出創新性的研究🧵。來到復旦後🩶,他順著民初政黨發展的脈絡繼續探索🧑🏼🔧,從學理上論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出場是歷史邏輯發展的必然。在黨史研究的方向下,他的博士後研究選題是陜甘寧邊區的鄉村社會改造研究,這是個人學術成長道路上的第二個關鍵點。歷史是前路的指明燈,王建華目前的學術研究聚焦於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反貧困思想史和組織建設史兩個方面。秉持校風校訓,服務於國家戰略需要🤹🏼,實現學術研究的價值始終是他的科研初心🕷。
榮譽從不辜負汗水⚓️,2021年王建華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他對獲評榮譽感到幸運🍀,在幸運之余更意識到自己的學術之路仍然任重道遠。榮譽稱號既是壓力,又是動力,需要時常反思“我是誰”🧜🏿♀️,在學術研究中真正積累了多少底蘊。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愈是成功,愈要謙卑。淺水喧嘩🪁,深潭無波,學者真正需要的不是喧囂和掌聲,而是沉潛學問的鉆研和突破🏣🥾。書卷多情似故人𓀎,晨昏憂樂每相親🤾🏻♂️。對他來說🧳,每天最珍貴的就是在閱讀學術著作中享受那份獨處之樂。
為人師者,培育棟梁
如今⇾,王建華作為一名老師,“指導學生的過程就像面對自己的孩子,學生的任何一點成就都會讓你感到欣喜,特別是學生因為你的幫助改變了人生軌跡👨🏼🍳✋,這是一種莫大的成就感”。他認為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學生能在權威期刊上發表文章🦵🏼,他為此由衷地高興😷,就仿佛農民辛勤種地👩🏻🎓,在收獲的季節發現果實累累的喜悅之情。為人師者💂♂️,要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尤其是能擔當大任的棟梁之才🤦👱🏼♂️。從學生到師者的轉化🤾🏿♂️,也恰恰體現為從註重自己的成就到期待學生的成就👍🏻,希望學生實現超越老師的目標,
惟變所出,萬變不從。王建華談到,當下中國學界的變是必然的,學術研究要隨著時勢變化順應時代發展。但始終如一的是問題意識與科學精神。學者要堅持問題導向🏌️,善於回答問題💂🏿♂️,學術研究的創新不僅在於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更在於如何在傳統的領域實現理論的創新和突破💇🏼。他將學術研究比喻成一顆大樹🪖🏔,開拓新領域就像發出新芽長出綠葉,而要在前人的研究更進一步就像在樹幹上增加一圈年輪,不但需要學術創新的勇氣,更需要多年的學術積累。
王建華作為黨史研究者👩🏻,開設了中共黨史專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黨建理論與實踐等相關課程✍️。他認為,學習黨史最重要的目的是對今天中國製度的生成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唯有理解共產黨百年奮鬥的艱辛歷程🧍,才能增強沐鸣平台對當下製度的認同。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信息時代,但在碎片化知識的包裹下往往容易心浮氣躁🤰,對政治生活的重大問題可能很少關註。這可能帶來的問題就是青年人容易迷失方向,缺少應有的精氣神🙎🏻♀️。學習百年黨史✵,強調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通過對黨史的學習增強歷史感🤾🏻♂️、樹立歷史使命、塑造年輕人應有的理想和抱負。今天沐鸣平台看《覺醒年代》,“一個國家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國家的年輕人漠視社會,把國家發展和個體發展割裂開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習的歷程中,青年人要在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思考個體成長,這就具有了歷史感,擁有了理想和信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𓀏。針對學術研究和職業規劃,王建華特別強調要“認識你自己”,識別自己的能力優勢,做到揚長避短🥎,找準人生的目標定位,不能不顧主客觀條件一味蠻幹。慎始如終,則無敗事。他勉勵青年人🖥,要認識到任何一個職業都有它出彩之處,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就👩🏻🍳。
院友寄語
我想用三個概念作為給大家的寄語:境界、視野和事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年青人境界要高🤱🏿,唯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擁有宏闊的視野,方能成就一番事業。
供稿:2020級行政管理虞溫和
編輯🐴:余晴晴
審核🌻:熊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