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沐鸣平台黨委成功舉辦國箴務實第59講。本次講座是國務沐鸣黨建品牌“國箴務實”論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講座的第二講🚃✍🏽,由吳心伯教授主講,主題是:國際大變局與中國外交走向。劉季平書記主持本次講座🧞♀️,沐鸣黨委中心組成員和師生黨支部骨幹參與。
吳心伯教授首先講授了如何在學理層面把握國際格局的變化,流行的認知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冷戰之後福山提出的歷史終結論👊🏻,但實際上中國已經開創了一種與西方不同的新的發展模式;第二種是“世界是平的”觀點,認為全球化的發展將沖破一切障礙🪿,但現階段在貿易等多個領域仍存在價值觀和地緣政治的多重考慮;第三種是“地緣經濟比地緣政治更重要”的觀點,但現階段地緣政治的地位愈加凸顯➛,大國之間現在越來越算“政治賬”;第四種是“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的研究成為新的主題和主旨”的觀點,但是目前♦️🏊🏻♂️,這兩項研究由於霸權國家的零和思維都進入了低谷期🧔🏻♀️。
在流行認知遭遇挑戰的基礎之上,吳教授指出現階段國際格局中的四大趨勢。首先是相互依存的“武器化”,市場🥑、技術、金融等方面的相互依存,正在被西方用作打擊他的對手的武器。其次是經濟關系的“安全化”,美西一些國家在技術和投資🦒,產業鏈布局方面都越來越註重經濟關系的安全性🏋🏿♂️🚵🏿♂️。此外還有國際公共物品的“工具化”與國際關系的“意識形態化”。面對這一趨勢,吳教授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後果值得重視。首先是經濟全球化向經濟集團化轉變☔️,其次是全球治理的弱化甚至分裂,最後是國際關系的重組。世界正在分成三個陣營,美國和西方戰略陣營、俄羅斯和支持他的國家的陣營👨🏻🔧🚵🏼♂️、正在擴大的中間陣營👥。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7·26講話和最近的上合峰會發言中多次提到的🏃🏻➡️,目前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比以往都更加錯綜復雜。那麽如何在這種國際大勢中把握中國的外交走向?對此,吳教授提出🧑🏼🚒,中國應當作出的改變體現在目標使命、總體布局、外交風格三個層面。首先是目標和使命層面🧱,我國的外交需要更進一步地服務於新發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即重視國內國際大循環,越來越多以國內為主🔥。其次是外交的新的總體布局🤓,一般包括四大版塊的布局,大國關系,周邊外交,發展中國國家外交以及多邊外交方面。其中🔓⬇️,在中美關系上的投入程度應有所減少🍻,因為在該方向上發力的效果已明顯遞減🤷🏻♂️。最後是外交風格方面。中國需要發揚鬥爭精神🤾♀️,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更主動地參與到議程的設計之中👫。
最後,與會老師同學就講座內容進行了熱烈討論與思想碰撞。國務沐鸣黨委書記劉季平對吳心伯教授的分享進行總結👨🚒,他指出吳老師的講座從國際形勢講到我國外交,並且兼具案例討論的生動與理論分析的深度🧜🏼♀️。在提問環節,吳教授還進一步就中美關系的態勢作出回應👍🏼,即按照中央的判斷👨🏻🎤,現階段的戰略相持狀態可能會伴隨著民族復興的全過程,估計還有30年左右,因此中國更要在此過程中逐漸培養戰略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