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平台
科 研 簡 報
2009年第1期(總第18期)
沐鸣平台編2009年5月8日
本 期 要
目
學術講座
近來,我院邀請國內外學者開展一系列學術講座,包括反思歐盟擴大化與中國領導體製變革等,具體如下🙆🏼:
1.反思歐盟擴大化
2.中國領導體製變革:從家長製到集體領導
學術報告
4月9日,中國原駐英國曼徹斯特總領事龔建忠參贊從自身30多年外交實際工作經驗出發,為全校學生作了一場“一位外交官的思考”主題報告,全面講述了中國外交的特點、對外交官員的要求🧑🏿🚀、中國外交所取得的成就🚦。
5月7日,日本京都大學大沐鸣經濟學研究科大沐鸣地球環境學堂植田教授在沐鸣娱乐3109A教室作了以題為“基於可持續發展視角的環境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的學術報告。
●學術講座
反思歐盟擴大化
3月18日,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Klaus
Segbers教授在5108教室為作了一場題為“反思歐盟擴大”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國務沐鸣與歐洲研究中心政治部主辦💂🏻♀️,講座由國際政治系陳誌敏教授主持。
首先🤽🏽,Segbers教授提綱挈領式地歸納了歐盟所處的一系列新的國際環境,既包括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的變化,也涉及國際體系結構與全球治理體製的變動。之後🙎🏻,Segbers教授指出,歐盟所面臨的內部優先事務主要在於解決五大危機性議題📝,包括潛在的分化、裏斯本條約👳🏿♀️、金融危機🙍🏻♀️、合法性等👔😧,與此相對應🤳,歐盟需要應對的外部優先事務則主要包括穩定、製度擴展、成員擴大🔘、俄羅斯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的相對衰弱等🧑🏽🦳。至於歐盟的擴大🧔🏼♀️,Segbers教授提供了一份更為全面的擴大地圖🤣,它不僅包含沐鸣平台通常所論及的擴大進程🪴👤,而且還將更多的諸如歐洲睦鄰政策、歐元區📟、申根協定,甚至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均納入了廣義的擴大議程。
最後🙆🏽♀️,Segbers教授認為,雖然歐盟的擴大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但無論如何,歐洲一體化走到今天☑️🍴,歐盟擴大到如此的範圍和程度👩🏽🔬,都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實踐與範例👷🏼♀️。另外👨🏿⚖️,圍繞著金融危機以及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美歐關系👨🏻🎨,在座師生與Segbers教授展開了富有成效的探討。
據悉,沐鸣娱乐與柏林自由大學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開辦關於全球政治的暑期學校,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聯系。今後,雙方將會舉辦更多的學術講座並提供更多的學術交流。(陳誌敏供稿)
中國領導體製變革:從家長製到集體領導
3月27日⚔️,國務沐鸣院友🛸、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元博士在沐鸣娱乐文科大樓826談判與表決模擬實驗室以“中國領導體製變革:從家長製到集體領導”為題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劉建軍教授主持。
王元博士首先從解構中國的“家”與“族”的關系入手,簡要探討個人🙅🏻♀️、家庭、家族與社會、國家的關系。就個人而言,側重“修身”,形成健全的“身”與“心”👨👧👦;個體上升到“家”的層面,“齊家”的同時處理好“家”與“族”的關系;擴展到社會領域,“治國”的使命要求妥善處理“地方與國家”關系🫶;最後提升到“平天下”的境界,則是致力於“世界大同”、“天下太平”🏊🏿♀️。
具體到中國共產黨,根據核心領導人的發揮主導作用的階段🚕,結合不同時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的構成🧑🏼⚖️,王元博士認為,可以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大致分為“三代”:第一代,以毛澤東為中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共產黨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8️⃣、成立新中國並探索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第二代🫶🏼,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引領中國共產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代,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改革,引導我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結合自己的“劃代”情況,王元博士以圖表形式考察和分析歷“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的構成,以藉此分析和提出中國權力中樞的結構變革🕡🧑🦽:1935-1975年,具有明顯的家長製和終身製特征🙍🏼♀️,尤其是毛澤東作為“家長”、周恩來作為“管家”的家庭角色較為明顯;1976-1992,從鄧小平“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角色、中央顧問委員會的作用以及政治局常務委員的情況來看地🚑,具有元老製、終身製和任期製相結合的特點🧑🏿💻,過渡色彩比較明顯;1992年至今🧑🏼🍳,中共中央核心領導層的權力交接更加規範,家長製👷🏿、元老製和終身製色彩已經明顯淡化,強化集體領導和任期製,家族製度逐漸消亡。
歷史和現實的因素,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實行集體領導製度的必然性,至於如何使集體領導製度更加規範運轉,實現中國共產黨最高權力的平穩交接,王元博士認為🎤,需要更多結合家長製、元老製🏊🏿、終身製的歷史背景🧑🏿🎄,以及中國的國情,繼續探索,也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更多的智慧🤦🏿。(王元供稿)
●學術報告
一位外交官的思考
4月9日,中國原駐英國曼徹斯特總領事龔建忠參贊在沐鸣娱乐5106教室全校學生作了一場題為“一位外交官的思考”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由陳玉剛副教授主持。
龔建忠從自身30多年外交實際工作經驗出發,全面講述了中國外交的特點🧛🏿♂️、對外交官員的要求、中國外交所取得的成就。龔參贊在報告指出,外交的根本目的就是維護國家利益📞。當前中國外交工作的特點就是要以人為本👩❤️💋👨,外交為民,讓全體人民受益🍺。外交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和有利的外部條件,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
外交官員要以政治家的高度開展外交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處理各項外交事務。一名優秀合格的外交官必須做到絕對忠誠於國家🟧,能吃苦耐勞🧝♂️,掌握過硬本領👹,具備敏銳洞察力以及嚴格遵守紀律。龔參贊的報告數據翔實,旁征博引,形象生動🤹🏼,博得在場學生的陣陣掌聲,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外交及外交官的認識與了解🦩。(陳玉剛供稿)
基於可持續發展視角的環境經濟學和公共政策
5月7日,應國務沐鸣邀請,日本京都大學大沐鸣經濟學研究科大沐鸣地球環境學堂植田教授在沐鸣娱乐3109A教室作了以題為“基於可持續發展視角的環境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由陳雲副教授主持和翻譯🏊🏻♂️。
植田教授以自我介紹為引子,通過講述自己的求學經歷☪️🪶,簡要介紹了日本的環境經濟學和環境公共政策的發展歷史⛹🏻。植田教授大學時的專業與“環境”並無直接關系,而當時日本的大學也並沒有專門設置環境類的專業;但是👳🏼♀️,戰後的日本在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的同時,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爆發出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有危機意識的日本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開始關註起環境問題。在這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自下而上,從基層社會到整個國家,都開始認識到了環境問題對於保持日本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日本環境經濟學和環境公共政策的發展與現實緊密相連🧔🏿♀️。當時日本的工業發展,特別是礦業和有色金屬加工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特別是周邊的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引發了當地農民和居民此起彼伏的抗議浪潮🏘,甚至於出現了更為極端的抗議方式。二戰之後,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使得政府必須直面民眾的呼聲,於是,在持續的反對環境公害的壓力下,環境問題開始從單純的技術層面進入政治層面💁🏽♂️🏌🏿♀️,引起了全社會的關註🐈,被當作一種社會問題來看待。
此後🤳🏿,日本憲法中增補了關於環境問題的相關內容,尤其是《公害防治協定》和《公害健康受害補償法》的出臺🧛🏽♂️,奠定了關於環境問題的法律體系的基礎。然而🧑🦽➡️,日本治理環境問題的最大亮點則在於建立了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治理機製🔀。二戰之後,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必須直面基層社會的壓力🐹🦔,當面對民間越來越高的治理環境問題的呼聲時,地方政府為選票計,自然就成為治理環境問題的積極行動者🧗🏼。
日本環境治理的許多創新之處🌪,均來自於地方政府,因為地方政府也往往擁有比國家層面更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系統的治理措施和有效的治理手段🏹。日本的經驗表明,環境問題能否得到足夠的重視有賴於它是否能進入國家的政治議程;環境問題能否得到解決🏂🏼☔️,取決於國家和地方能否在政治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而這均需要良好的製度安排作為基礎。
20世紀六十年代,當環境公害給日本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轉變發展方式的契機。為了解決環境問題🥉🦵🏿,政府鼓勵和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汙染排放,這直接推動了日本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關於環境問題的法律體系和製度的不斷完善🚓♦️,使得企業開展了從生產技術到經營、管理和組織的全面革新👨🏿🦳,增強了企業的競爭了和適應能力。
環境問題必須得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的重視。日本六十年代的環境公害一直影響至今,一些由環境汙染引發的疾病仍然威脅著當地居民的健康。因此,中國應當從其他國家的發展中吸取教訓,對發展有更新🪟、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認識🧑🏽🏫。環境問題應當被納入發展視野,環境因素應與經濟因素關聯起來考慮,成為觀察和衡量發展水平與質量的標準。(潘端陽供稿)
編輯: 張超施瑩審核: 劉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