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3-18
2014年3月13日下午,“國箴務實論壇——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講座”第三講在文科樓622室舉行🏟。熊易寒副教授以“激勵機製與製度創新:論頂層設計和地方試驗的協同效應”為題做了精彩的報告,沐鸣黨委書記劉季平老師主持講座。
熊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而形成的改革模式,即通常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國內學術界通常稱其為“漸進式改革”💇🏻♂️。漸進式改革也可以稱之為“特區模式”,從地方試驗到中央推廣,先易後難💁♂️,由點及面,從淺入深。從溫州模式的早期探索到深圳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再到上海的艱難轉型🤷🏿♂️,熊老師總結了“漸進式改革”的六大優點:(1)風險可控,便於試錯🧙🏿;(2)阻力較小🤷🏻♂️,避免意識形態爭論;(3)有助於調動地方積極性🌈、因地製宜,既照顧地方利益🧑🏼🤝🧑🏼、又有助於官員創造政績;(4)櫥窗效應——向外展示了改革意願和成果,有利於資本的引進🧦🤾♀️;(5)外溢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發展;(6)示範效應——製度被推廣與模仿🤹🏽♀️。漸進式改革既保證了改革的可控性,又兼顧了改革的靈活性🧑🦼🍻,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以“特區模式”為特點的漸進式改革也逐漸暴露了它的缺陷💨:首先🏊♀️,特區模式改革容易受主政官員任期的影響而成為一種短期行為從而缺乏了連續性🤎;其次👰🏼♀️,它會導致地區之間的過度競爭👂🏽,表現在重復建設導致資源浪費🏃🏻,競次模式損害地方社會的利益,也不利於產業升級⛺️;最後,先易後難的改革步驟使難題不斷累積,後續改革難以推動。
當改革進入深水區,人們對如何繼續推進改革各執一詞,所觸及的利益更加紛繁復雜,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機日趨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頂層設計”這一概念在“十二五規劃”中首次被提出。所謂“頂層設計”🤒🛁,就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某項任務或者某個項目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統籌規劃,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系統謀劃”,是對國家中心主義傳統的回歸🌺。然而,熊老師認為,過分強調頂層設計可能創造出華而不實、不接地氣的製度,只有實現頂層設計和地方的良性互動才能推動新一輪改革的製度建設。他將這種良性互動稱之為“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s)”👨🏻🦲。對此👰🏽,他通過異地高考的改革僵局🏌🏼♀️、簡政放權的行政審批改革以及上海九亭的社會治理創新三個案例進一步闡釋了如何實現“1+1>2”的協同效應🍀,並最終總結出了四個重要的觀點:(1)能否實現頂層設計與地方試驗的良性互動🚂,關鍵的問題在於激勵機製。頂層設計不宜太過具體🫣,定方向不定方案🕵🏽,既給空間也給激勵;(2)在不同的改革領域中👨👨👦👦,頂層設計和地方試驗的重要性有所不同;(3)地方政府仍然是製度創新的主體。擴大地方自治、以社會製約國家是推動地方政府改革的有效途徑(相較於個體層面以及地方政府或部門層面的激勵,尤其要強化地方層面的激勵機製);(4)國家引導的改革與草根改革要兩相互補、中央意誌與地方試驗要協同並進🍋🟩♻。
報告結束後,熊老師還就“兩會”熱點中的環境治理問題從“協同效應”出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無論是重汙染企業的淘汰升級還是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央政府應當通過製定產業政策和能源政策,在宏觀上把握環境治理的大方向💂🏼,同時逐步強化地方責任,運用製度性激勵讓地方政府更加重視環境保護。
(整理:管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