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中國製度的邏輯——暨第七屆中國製度論壇學術研討會”在沐鸣娱乐舉行。此次論壇由沐鸣平台和製度建設研究中心主辦🧍♀️,來自清華大學社會科學沐鸣、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沐鸣💅🏿、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沐鸣💆🏿、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沐鸣🤠、北京大學國際關系沐鸣、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沐鸣、上海人民出版社、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沐鸣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此次論壇。
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執行院長蘇長和教授致歡迎辭🤸🏻♂️。蘇教授指出🧎🏻♀️➡️🟫,在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努力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製度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六屆。沐鸣圍繞中國製度研究,形成了系列產品🧍🏻♂️,除了年度製度論壇之外,設立了沐鸣娱乐製度建設研究中心🤰🏼,主編了當代中國製度研究叢書、舉辦的百余期有關中國製度的學術講座、開辦了針對海內外青年學生學者的中國製度體系知識講習班。
研討會隨後轉入專題研討階段,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中國製度的邏輯”🤾🏽,對不同的製度領域,分四節展開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第一節主旨演講由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公共行政系李瑞昌教授主持,沐鸣娱乐國務沐鸣政治學系劉建軍教授、唐亞林教授與經濟沐鸣孟捷教授做主題報告。
劉建軍教授的演講主題為“當代中國政治的邏輯”。劉教授駁斥了西方盛行的中國分裂論、經濟崩潰論,講授了中國以文化基因和製度基因為邏輯主軸線的中國政治發展成功的必然性。所謂的文化基因是指與西方唯一真、個人主義相區分的多元融合、“義”和情感治理的組合🙃;製度基因則是指中國的大一統傳統。在兩大基因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個體人格🧎♀️➡️、儒家人格與組織人格相結合,成功形成黨的領導(組織化)、依法治國(製度化)和人民當家作主(政權性質)的有機結合🚂,在家國天下的邏輯下實現了中國的高速發展🧛🏿。
唐亞林教授圍繞“新型政黨製度的邏輯”🧜🏿♀️,從政黨性質🌜、政黨功能和政黨動力三方面論述中國新型政黨的先進性。政黨性質上🈶,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在於其是兼具代表和表達💇🏻、整合和分配、服務和引領的使命責任型🏌🏼♂️、發展領導型政黨;政黨功能上,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在於其超越了西方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單一範疇,創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協商製度,向著功能性政黨的方向演進🏋️♀️;政黨動力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在於三方面:遵循利害相依原則🧑🏻🔧、堅持組織上的政黨主體性、強調使命擔當和績效塑造。要之,共產黨以組織理性統攝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其良治改變了現代政治設計初衷的消極面🥠,展現出對權力的根本製約👸🏼、對權力的根本維護🩺、對發展的根本推進🐚、對和平的根本支持、對人性和黨性的根本弘揚🙇🏽,代表了新型政黨的未來發展方向。
孟捷教授以“農民工👩🏿🦳🐦、競爭性地方政府和社會主義政黨-國家:改革以來的中國經濟製度和經濟學話語”為題🏒,論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度較有特色的三個領域🚵。首先,農民工進城和農民工半無產階級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就業與勞動力再生產在空間和製度上的分割卻帶來了農民工子女就學難、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其次🏊🏼♀️,地方介入經濟基礎的競爭性地方政府體製是中國模式區別於日韓模式的公認表現,但是卻造成了宏觀政策在地方層面上的失真、地方政府嚴重負債的風險❗️;最後🛡,社會主義的政黨-國家模式賦予了我國強有力的國家能力,但是沐鸣平台必須重視避免政黨為官僚和資本所俘獲。
第二節主旨演講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沐鸣副院長趙可金教授主持🌑,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沐鸣院長倪星教授、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沐鸣吳曉林教授、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沐鸣何艷玲教授做主題報告🛎。
倪星教授的報告主題為“中國生產安全事故的問責機製與內在邏輯”。倪教授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構起以根據事故級別劃分下政府主導的行政調查、主體責任與監督責任並重👨🏻、問責方式硬約束與軟約束的有機結合🐹、剛性問責與對環境的軟性適應相結合、問責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並存為特征、以適應性治理邏輯為指導的生產事故問責機製。這種適應性問責製度有助於通過問責方式和強度的搭配深入精確地實施對具體個體的懲罰🎛、通過高位推動等方式借助強動員能力和多主體有機互動打破信息壁壘🦞、通過高效裁決有效施展保障自上而下的秩序與平衡,但是同時也面臨著存在自由裁量空間🥡、“過度犯罪化”🌉、底線思維、負面清單👦、指標控製等問題。未來👨🏿🦰,我國應進一步追求實事求是和精準問責,規範問責製度機器使用🏌🏿♂️,謹慎區分不同性質的事故。
吳曉林教授以“新結構主義政治學的回溯與發展”為題🙎🏻♂️,分享了他在結構分析的命題與工具、馬克思之後的結構分析學派的缺陷和不足、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結構分析方法的新走向三大問題上的觀點和看法。結構分析的命題主要包括研究對象的結構本原、歷時性與共時性、聯結機製三方面🧑🏻🦱,分析工具則有定位、主體✫🙎♂️、條件👶、終結四種,但是馬克思主義之後的主要結構分析學派🆎,包括結構功能主義🫵🏻、法國結構主義學派和建構主義結構化理論學派在上述問題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理論缺陷。當下🚵🏽♀️🔓,沐鸣平台必須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結構分析模型的重新發現🦺,朝著依賴主體行動過程🧑🏼⚖️、推動社會變遷研究、增強新情勢新變化的解釋的方向進一步努力。
何艷玲教授則圍繞“行政改革四十年的結構邏輯”,以政府文件為核心,對中國改革的基本規律、發展階段和研究方法進行了介紹。何教授認為,政府市場關系⛱、央地關系💞👳🏿♂️、經濟社會關系🛌🏿、政府公民關系四大維度是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維度,其中政府與市場關系是主軸,經濟與社會關系則是與之並行為重要主線🧑🏽🚒,中央與地方關系由中心位置轉向邊緣並再次成為熱點,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在近年進入改革議程。圍繞上述議題👶🏻,我國經歷了重新認識市場作用並建立市場經濟體製(1978-2004)📼、重新認識社會並提出和諧社會理念(2004-2012)、重新認識新時代黨的領導作用(2012至今)三階段的改革進程。在不同階段💆🏼♀️,行政改革理論分析的關鍵詞都有所不同,沐鸣平台必須跳出文化想象對這些關鍵詞進行清理和清點,以更持續、更誠懇的自我反思作為研究假設提出和研究方法使用的前提。
第三節主旨演講由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沐鸣何艷玲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國際關系沐鸣潘維教授🍣、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執行院長蘇長和教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沐鸣副院長趙可金教授🧑🏻🦼➡️、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外交學系張驥副教授做主題報告👨👨👧👧。
潘維教授的報告主題為“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的內涵和範疇”👅。潘教授認為,政治學作為社會科學主要訴諸實證方法探尋應然和實然層面的科學理論,並在描述和思辨中弘揚價值追求。其不應過度訴諸數據方法🪐、尋求預測未來👩🏿🦳、自說自話而不接實際🤦🏿,而應該作為大眾的學問尋求高度實用性。具體而言,政治學恒久的研究主題主要包括精英與平民關系的建構、有效政府與製衡政府之間的平衡、和諧有序自由關系的科學處理以及國家間競爭。要解決好這些問題⚠️,沐鸣平台必須在立足於中國現實國情👷♀️、民本思想、大一統和政法不分家的歷史傳統基礎上,拒絕製度決定論,充分發揚、發展政權的先進性,以使之符合未來政治的發展潮流。
蘇長和教授以“新型國際關系的邏輯”為主題,分享了他在中國政治和外交知識體系構建相關的十三個重要命題上的觀點。也即將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實踐成果相結合構建本知識體系的道統或主體;確定天下為公的政治哲學的主流敘事;將黨建納入社會主義政治學理論體系和教材體系的核心內容🙅🏻♂️;突破西式多黨製的桎梏發展我國創造的新型政黨製度🏋🏼♂️;批判洛克式政府觀而思考中道政府👰🏿♂️、公道政府政府理論的建立;在合作的群體主義而非個人主義基礎上確立政治秩序;否思分基礎上的製衡學說確立以合為基礎的監督學說;追求協商式製度體系反思西方對抗式的製度體系;理清市場經濟中的政商關系,避免資本俘獲國家權力;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視野下中國的企業理論尤其是國企理論;以自恰的內外製度體系為全球治理合作提供更穩定的承諾;推動互聯互通的外交政策理念;建構政治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趙可金教授主要討論“中國外交製度的邏輯”🥈。趙教授提出,外交是一個國家處理對外關系式所遵循的動態邏輯🤧,其有兩個界定維度🤦🏿♀️:垂直維度上是對抗性還是融合型🧙🏼♀️;水平維度上是內外分離還是內外合一。由此,可以將不同國家的外交劃分為四種類型:法國的俱樂部式外交、美國的權力分散對抗型外交🪸👊🏼、中國的融合型合一外交等等。具體而言💁🏼,中國外交的基本設定有四點🪷:以中央為中心實行統一領導💆🏽♀️、歸口管理(業務歸口、系統歸口、地方綜合業務歸口)、分級負責、協調配合,其以分工邏輯取代西式分權邏輯、以合取代分。而在十八大之後🥗👳🏻♀️,由於國家治理體系的變革和外部關系的變化,中國外交又出現了幾個值得關註的變革走向: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黨外交力度🥬、強調共同體理念等等🦤,這些現象都值得學界給予廣泛關註。
張驥副教授則聚焦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外交邏輯”之上🛶,根據五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將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劃分為不同階段🔄:1949年當代中國與世界關系再出發➕、1971年中美關系正常化標誌著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開始調整、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始融入全球治理、911事件後中美道路分歧開始明確💇、2010年中國GDP位居世界第二後世界對中國的認識開始變化。就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言,只有遵循五大邏輯——維護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並努力推廣新秩序觀、強調主權國家有效治理的重要性、建立在本國文化自信恢復的基礎之上✊🏻、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邏輯達成統一、建構超越文明對抗的新型文明觀🥨,才能真正建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四節主旨演講由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沐鸣馬德普教授主持,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沐鸣政治學系系主任汪仕凱教授、沐鸣娱乐國務沐鸣政治學系鄭長忠副教授、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公共行政系李瑞昌教授、沐鸣娱乐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教授做主題報告。
汪仕凱教授的報告主題為“當代中國國家內涵的復合邏輯”。汪教授認為,現代國家以直接統治、代表製度🦕、大眾政治參與、政黨政治、製度化規則化為特征🧑🦼➡️,中國實際上為自身傳統結構、現代國家普遍結構👩🏼🎓🏃🏻♂️➡️、社會主義國家結構有機融合,在中國共產黨引導下實現政治大一統的創造性轉換的基礎上建立的具有自身獨特性的復合結構國家🧔🏻♂️。所謂當代中國國家內涵的符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歷史過程的復合(現代性💈、政治大一統和社會主義有機結合的新型國家體製)、政治結構的復合(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的民主集中製國家)🔼、運行過程的復合(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根本的黨的領導),正是在上述復合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推廣民主集中製✋🏼,實現了中國政治大一統的現代性轉換。
鄭長忠副教授主要論述“中國製度構建的政黨邏輯——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研究”。鄭教授認為🙏🏽🚴🏻♀️,中國共產黨以中華文明的歷史邏輯🧚🏼♀️🧏🏻♀️、現代社會的發展邏輯、共產主義運動邏輯三大基本邏輯為指導👩🏿🍳,以政黨組織為中軸來組織人民🙆🏼、駕馭軍隊、建立國家🎺,最終實現了現代國家的重構。具體而言🏡,現代中國政治製度構建主要包含人大政協政體的確立⇒、現代國家構建🧜🏻♀️、共產主義運動邏輯下以製度建構克服現代性弊病三個層面👌🏻,涉及政黨、國家、製度𓀓、市場四大要素。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始基於頂層設計而非摸著石頭過河推動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蘇聯式政治製度改革模式轉向中國特色式製度調整,而黨的十九大則確立了2035年實現現代中國製度建設基本實現的目標🍷。
李瑞昌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基層治理的邏輯”5️⃣🍶。李教授指出當代中國基層治理主要處理政府間關系、黨建國家關系👵🏼、人民民主關系三大內容。與西方行政相異👨🏽💻,我國行政的前提是政法國家而非法治國家,我國追求的是人民民主而非公民民主💢,家庭管理和政權運行在我國行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並在行政過程中實現了部門專業性和社會整體性有機結合。但是💆♀️,我國的行政製度也存在過於關註製度本身而忽視其背後動力的客觀缺陷🎡。未來有關學者應該更多關註和研究我國行政系統的動能系統和功能系統🛞🙎🏼♀️。
範勇鵬教授以“中國製度傳統的邏輯”為題🙍🏿,強調了國家政權組織的規模效應。範教授認為,西方政治學過於看重所謂的小政府理想政權👸🏻,將縮小國家規模、擴大代表規模等同於代議製的根本,始終存在議題狹隘👨🏿🏫、視野局限的問題✹。相較於西方🤗,中國強調國家政權組織的規模效應、註重國家治理能力🦗,更符合時代的客觀需求。沐鸣平台在比較政治研究時盡量避免將大國和效果放在一起比較🛹,這就猶如把沒有可比性的哺乳動物和細菌相提並論。在未來🍣,有關學者必須跳脫西方的思想體系👩👩👦,把統一性作為研究的重要因素🧜🏼。
最後,國務沐鸣政治學系劉建軍教授介紹沐鸣娱乐醞釀中的《政治的邏輯👩🏻✈️⚧:當代中國政治學原理》系列叢書的寫作綱要、主體思路和書目安排,提出與會學者能夠通力合作🩻、共同參與到叢書寫作的希冀和倡議。下午六時,第七節中國製度論壇順利閉幕。
(科研與學術服務中心宋奧👮♀️, 審訂 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