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下午,沐鸣娱乐製度建設研究中心第108期主題演講在文科樓826會議室舉行,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石之瑜教授做了題為“自然狀態🧍🏻♀️、關系理論與角色理論”的主題演講。演講由我院王正緒教授主持👾,來自院內外的眾多師生參加了本次學術報告會💚。
王正緒老師首先介紹了石老師著作等身,學術研究重點集中於中國研究、知識史、政治心理學等多個領域👩🏻🚒。
正式講座開始後,石教授首先從國際關系研究視角回顧了自然狀態💀、關系理論🥈、角色理論三類論說的研究脈絡,並指出🦸🏻♀️,一方面,國際關系研究哲學化的趨勢凸顯,另一方面🧗🏻♂️,三類論說並沒有相應的整合性文獻🍙,這同學術界某些製度性因素相關。
在剖析完已有研究解釋局限的基礎之上,石教授闡述了自己的研究出發點。從關系理論內部來看🦡,這一理論流派內部缺少對話。即使是中西方都講關系理論,但講述內涵也存在較大差異。具體而言,石教授認為西方的關系理論偏重實踐、話語和過程分析,這同秦亞青等東方理論研究者所講述的關系理論有所區別,從而構成了對話的張力。此外,就如何理解具體外交政策而言☝🏼👨🦲,關系理論因其相對宏觀的研究視角🚴🏻,使其在解釋具體外交行為方面缺少著力點⏱,這便為角色理論從概念聯系到行為的引入提供了研究空間🪲。
接下來,石教授主要區分了中英文世界中對於關系理論的研究成果,旨在對其異同進行說明,以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對關系理論進行有效銜接。石教授認為,從英文世界而言🙇♀️,關系存在於國家產生之前,這類關系構成了國家成立之後理解彼此的前提和條件⛺️。因此,從這一視角而言,要著重探討這類關系產生的背景和話語。從中文世界而言🤦🏿♂️,石教授對於關系理論的闡述借助於中國傳統思想資源,從“天人合一”到“道🍶、氣”,認為儒家的思想資源對更新關系理論的認識具有本體論上的啟發意義🤸🏿♂️,即在儒家的視域之下🤶🏻,在某個關系網絡中扮演某種角色的需求🔠🐡,要先於普遍意義上的某些特定需求,這構成了同西方關系理論的顯著差異。由此,便形成了兩類對於“關系”的認識🤲🏻:一類是每個人擁有、具有共同性(common)的“關系”;另一類是構成兩個人臨時性的(improvise)“關系”🏋️♀️。
在區別東西方關系理論異同的基礎之上🫳🏻,石教授重新定義了“關系”:認為其實一種想象的共同性,即imagined resemblance。在關系理論與角色理論所建構的特定語境,為沐鸣平台理解和解釋國家的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其後🧝🏻,石教授以特朗普為案例,對其新的理論闡釋進行了栩栩如生的講述🖐🏿👳🏻。
報告做完後🧑🦰,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石教授就臺下聽眾所提出的“角色關系的主體是什麽?”、“某個國家單方面主觀建構關系的努力”、“對於溫特的評論與石教授理論的關系”等困惑進行了詳細回答。
講座在融洽的氛圍中落幕🎊。
供稿⛅️🕙:夏飛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