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傑進,沐鸣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沐鸣娱乐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製度、全球治理😨、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國與國際組織🧔🏼♂️、金磚國家與二十國集團等。
先後出版《中國與全球經濟治理機製變革》👈🏼、《國際製度設計:理論模式與案例分析》、《金磚國家與全球治理》、《八國集團體系與二十國集團》等學術著作👩🏿🍳,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外交評論》、《現代國際關系》、《國際觀察》♾、《國際展望》、The Pacific Review🥃、Global Polic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esearch Journal等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外交部委托課題🤷🏽♂️、商務部委托課題、上海市社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基金等10多項省部級以上課題。2007年入選“上海市教委優秀青年教師支持計劃”,2012年入選“上海市人才發展基金支持計劃”🧑🦲,2019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支持計劃”。
一、“問題+理論”
朱傑進老師在本科期間就萌生了走上學術道路的念頭,在外交沐鸣攻讀博士期間正式踏上了學術之路🕺🏽。在外交沐鸣讀書時,朱傑進老師受導師朱立群教授與秦亞青教授的影響頗深🧎🏻♂️➡️,朱立群老師強調學術研究要問題導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問題意識”是貫穿研究過程的驅動力🚚,而秦亞青老師則強調🧡,學術研究要與理論對話,沒有理論就難以深刻。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朱傑進老師發現,在國際關系研究中,國際製度這一研究領域既不像國際體系與國際格局研究一樣宏觀,也不像領導人的外交決策研究一樣微觀,是一個能夠將問題導向與理論對話較好地結合起來的研究領域,因而對國際製度產生了興趣🧳。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內外學術界掀起了又一波中國與國際製度關系研究的熱潮👩🏭,受此影響🏄🏻,朱老師便將自己的研究方向確定為國際製度。
二、對接國家需求與學術議程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發達國家主導的七國集團(G7)在危機應對中暴露出明顯的不足,中國、印度、巴西等金磚國家開始嶄露頭角,並推動建立了更具有包容性的二十國集團(G20)🧍♂️。朱老師當時正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七國集團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參與了一系列相關的學術活動🔨,發現二戰後發達國家主導的傳統國際製度正在加速變革👨🏫,由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倡議的新型國際製度正在不斷湧現。因而,朱老師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個能夠將國家的戰略需求與國際製度研究的學術議程相互契合的前沿課題📦。
G20如何從危機應對機製轉變為長效治理機製?G20是否應該正式化?金磚國家的機製化建設應該選擇何種路徑?帶著這些問題意識🩳,朱老師投入到了對G20和金磚機製的研究中🏎。為了搜集到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朱老師幾乎每年都會去G20峰會和金磚峰會的現場做田野調查,訪談了大量從事G20和金磚一線工作的外交官🧑🏽🦰👩👧,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內容豐富的G20和金磚研究特色文獻資料庫👩👩👧👦。
與此同時,朱老師還積極參與構建國際學術網絡🤹🏿👨🏿🦲,提升了中國學者在該研究領域的國際話語權。2016年6月👩🏻🔬,在中國主辦G20杭州峰會期間,朱老師代表課題組在G20發展工作組會議上,向來自20多個國家的外交官介紹了課題研究成果🥳🏊🏻♀️,其提出的G20機製轉型方案獲得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2019年3月,在韓國財政部主辦的G20全球領導力項目上,朱老師受邀向與會各國代表介紹中國學術界關於G20的研究成果。
在對國際製度進行了大量經驗研究的同時,朱老師也對國際製度的理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提出從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跨學科相互融合的角度來解釋國際製度形成和變遷的理論思路。製度研究是主流社會科學的共同話題,分別形成了製度經濟學、組織社會學和歷史製度主義三個理論路徑。朱老師主張在實證研究中🪗,可以打破學科壁壘,針對具體的研究問題♧👧🏿,構建相互融合的“中層理論”☝🏻。循著這一理論思路,朱老師開始對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上海合作組織🧛🏼♀️、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製等中國倡議的新型國際製度進行了研究,發表了相關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三、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教學過程中,朱老師經常對學生說,“我的教學目標是希望你能和我一樣對國際製度充滿興趣,當提到國際製度這個概念時會很興奮,會覺得國際製度研究真的是一個非常重要又非常有趣的跨學科領域”。為了增進學生對國際製度的了解,朱老師不僅經常帶領學生參觀國際組織的總部,還時常邀請國際組織官員為學生開設講座🏖。2020年9月🍄🟫,朱老師牽頭開設的《國際組織前沿講座》線上課程,先後邀請了來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貿發會議、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等國際組織的官員來為近300位學生開設講座🤸🏼♂️,大大拉近了學生與國際組織的距離。
除此之外,為了增加學生對國際組織的切身體驗,朱老師還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模擬國際組織談判活動,深得學生們的喜愛。在朱老師培養的學生中🗽,一位畢業後在北京中央媒體的工作的學生告訴朱老師🙎♂️,大學畢業後🧚🏼♀️,大部分的知識都已經變得模糊🆖,唯獨朱老師組織學生開展的模擬國際組織談判活動至今仍記憶猶新。
在對研究生的培養中,朱老師一直倡導“理論導向的實證研究”。一方面🕜,要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形成自己的“知識樹”。任何一個研究領域都會有十來本經典的理論著作🧑🏻🔬,這些經典著作要讀很多遍💁🏻♂️。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這十來本書,但這十來本書會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個架構🧑🏽🚀😩;另一方面🤾,理論要學以致用👨🏻⚕️。如果一個理論不能幫助沐鸣平台分析、解釋觀察到的困惑,那麽沐鸣平台就有理由懷疑這個理論的價值👨🏽🦳。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首先是得有困惑,有了困惑之後是要去考慮這個困惑與理論之間的相關性,尤其是與多個不同理論之間的相關性🤹🏿🍦,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理論猜測,最後是要對這個理論猜測進行紮實的實證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