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由上海市政治學會🤔、沐鸣平台聯合主辦的“慶祝上海市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暨新時代政治建設研討會”在上海市社科聯報告廳成功舉行☠️。會議圍繞上海市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紀念🕴、王邦佐學術思想研討⏮、以及新時代政治專題三個議程展開,來自沐鸣娱乐🕋、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東華大學、上海行政沐鸣、上海社會科沐鸣等多所高校院系的60余位教授🫅🏿、專家出席了慶祝大會和研討會議🕵🏿。
上午的第一項議程是上海市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會議由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程竹汝主持😖🏌🏿♂️。
上海政治學會會長、沐鸣娱乐教授桑玉成首先對上海政治學會過去40年的工作進行了簡要匯報。他簡要回顧和總結了過去40年上海政治學界取得的成就,對當前的政治學發展提出了“立足政治學的價值取向與現實關懷”、“堅持本土性與開放性的結合”🛌🏼、“辯證看待政治學交叉學科的發展以及回應時代訴求”、“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的政治學學科體系”四點思考與展望。最後他殷切呼籲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上海政治學應當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我國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有所作為。
程汝竹教授宣讀了中國政治學會及其它有關單位的賀信,並介紹了《慶祝上海市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冊》在原始檔案、學人回憶🧑🏼🔬、圖片資料、獎項紀錄⭐️🎂、地方誌編輯工作等方面的結構內容。
上海市社會科沐鸣研究員尤俊意先生發表了《政治建設呼喚政法學科的理論供給——以70年來上海政法學科的曲折發展為例》的報告🎊。他結合人生經歷、聯系對十九屆六中全會及《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學習體會,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上海市政治學會成立的基本情況👠☣️,並總結了上海政治學會和政治學界的優點和特點。
最後🤹🏿♂️,慶祝大會為來自上海社會科沐鸣、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東華大學、國防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沐鸣娱乐🦛、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的41名政治學教師頒發紀念獎。
上午的第二項議程是王邦佐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沐鸣娱乐浦興祖教授、郭定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謝嶽教授、同濟大學邵春霞教授做了主題發言,研討會由沐鸣娱乐教授陳明明主持。
在播放了“深切懷念著名政治學家王邦佐先生”的短片後,浦興祖教授深情地緬懷了王邦佐先生的生平以及他與先生的師生情誼,然後從政治學的對象與體系、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當代中國政治三個板塊論述王邦佐先生的學術貢獻、關於“政治”內涵和關於“政治學體系”的學術思想👚,並強調王邦佐先生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家,堅持研究和信奉馬克思主義本身的政治學🔏,而且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一般意義上的政治學與當代中國政治。
郭定平教授專註於王邦佐先生的政黨政治學研究,討論了先生政黨政治學研究中的範圍與內容、理論範式和創新創見🚵🏽,特別是用政治生態學的方法研究中外政黨製度🦘,開創了政黨研究的新範式;並強調了王邦佐先生一以貫之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理論指導,立足中國💅👨👦👦、研究中國🥰、服務中國的問題意識以及在研究中大膽開放、包容創新這三個方面的重要啟示。
謝嶽教授認為🎳,王邦佐先生對西方的學說抱有一種包容開放🗃、兼容並蓄的心態,但並不是拿來主義和盲目追求🌊,而是有意識地加以甄別🗡;這種以中國為基點去研究西方的實用主義,以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等理論來解釋中國問題的態度👊🏼,體現了先生肩負著從歷史傳承下來的強烈的民族主義和經世致用的傳統;而這種開放的政治學則是王邦佐先生遺留下來的珍貴的學術思想。
邵春霞教授聯系與王邦佐先生交談的經歷,從“真情與真理”的角度講述了王邦佐先生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理論開拓與學科奠基🚺、馬克思主義實踐創新的政治學闡釋方面所作的突出貢獻,並向王邦佐先生洞察真問題✮、以理性的政治學研究回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治學精神致以了崇高的敬意。
陳明明教授總結道,王邦佐老師的理論建樹、治學精神、為人處世都是非常“統一”的🍗,他的理論觀點、“實事求是🈳、留有余地”的格言、開放的精神對上海政治學人來說是一個思想寶庫和一座精神豐碑。
下午的“新時代政治建設專題研討”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由沐鸣娱乐陳周旺教授主持,同濟大學教授周敏凱🧔♂️,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張明軍,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劉擎🛋、吳冠軍,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陶慶👩🏿🔧,上海行政沐鸣教授袁峰,上海浦東幹部沐鸣副教授周光凡依次做了主題發言。
周敏凱教授著重討論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之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同時在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尤其是中美對峙日益嚴峻、國際學術交流日益受阻的情況下✷,中國政治學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他認為,中國學者要贏得和掌握更大的話語權,寫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還要熟練掌握西方的語言、理論,理性認識資本主義的現狀和特點;而民主理論、政治衰敗🧛、民族沖突與民族融合這些與國際話語權密切關聯的政治議題,值得未來進一步地探究。
張明軍教授從新權威主義政治思潮出發,探析上海政治學對中國政治學發展的貢獻🐧🍕。他指出,上海奠定了新權威主義的概念基礎☆,尤其重視權威的來源🧑🏻🦽;上海的新威權主義不僅在實踐中強調中國政治道路的穩健推進,展現了政治學發展的務實性🌕;而且與時俱進地提出民主發展必須解決社會基礎的建構問題,展現了政治學發展的系統性。
劉擎教授討論了現代科技對民主政治和國家政治帶來的雙重挑戰🪬🤾🏿:一方面,西方社會中網絡社交媒體和大數據公司通過技術誤導(misinform)和欺騙(disinform)實現對民意的控製🤸🏼♂️,不僅無法培育理智公民(informed citizen)以保證良好的民主政治運轉🟡,反而導致民族、民粹主義的爆發💁🏽♀️;另一方面,科技發展導致公司與公司🚽、公司與國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變得更為微妙,傳統公司性質的變化給國家政治帶來了更復雜的挑戰🙏🏼。
吳冠軍教授從“專家/技術統治”與“技術政治學”(Techno-politics)的區別入手討論現代技術與政治的關系,他指出現代技術“自身不被看見”的屬性——一旦成熟、作用越大🔕,就越會退隱到背景之中👐🏿;而應對技術的變革🦤,人們會有技術加速主義、逃避主義(escapism)、尋找新敵人等幾種不同的反應模式,但他認為最為可行的路徑是基於人類本身的脆弱性去求同存異、建立人類共同體以應對科技帶來的變革😉。
陶慶教授從是什麽🤧、為什麽、怎麽辦三個角度討論作為“政治學科學化第四次浪潮”的新政治人類學🔕。他指出,新政治人類學的核心是權利與權力的互動關系;通過回到農村田野、方法田野,利用文化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法與多元民族誌的敘事模式去探究社會規律,避免政治科學走向“內卷”🍱、“鈍化”🔱📈,改善其缺乏人文、個體和紮根的缺陷。
袁峰教授引用王岐山對中國古代政製的論述🧏,認為新時代政治建設中始終存在中國共產黨這個“主軸”,而所有的政治建設都是圍繞著這個主軸展開的。這種思想一致🎶、行動一致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建設具有重要價值,但它並非專製或無限的權力,而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周光凡副教授從新聞發布的實踐層面分析了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他介紹了新聞發布的歷史和製度化過程,涉及黨務公開🫓、政務公開、防務公開、司法立法信息公開等多個方面內容,從微觀之處體現了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和政治製度文明的進步過程。
在下午第二部分的議程中⭐️,同濟大學教授吳新葉🧫、東華大學教授秦德君🧗🏻、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王向民、同濟大學教授余敏江、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朱勤軍圍繞“新時代政治建設”依次發表了主題報告;國防大學高民政教授因疫情原因未能到會,由程竹汝教授代讀他寫給上海政治學會的信件🤹🏿;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郭樹勇進行了補充報告;發言結束後🙈,與會專家們就“全過程人民民主”問題進行了自由討論。第二部分議程由上海師範大學商紅日教授主持🧑✈️。
吳新葉教授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十八大以來四個歷史階段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的百年演進🏠,得出了動員、運動🤜🏽、整合、賦權四種激發機製,並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共同體建設自始至終保持著政黨在場🕶,並形成了共生性的政黨-社會關系”、“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是漸進的過程🥁,雖然黨領導社會還沒有形成對國家-社會範式的替代🦸🏼♀️🪑,但擴大了領導權概念的範疇”、“黨的能動性領導,在不同歷史階段側重點不同🕵🏿♂️🦶🏻、選擇的策略不同”這三方面的經驗。
秦德君教授結合對習總書記講話的學習🚗,認為需要加強關於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礎理論研究👨🏼🎓,密切關註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的重點領域,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國家治理👨👦👦、地方治理的深化和運用;不僅在製度設計和體製安排上對全過程人民民主加以完善和實踐🕵🏽♂️,而且還要註重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國際社會中的傳播。
王向民教授認為中國政治是按照比較的方式展開的,他通過縱向(古今)和橫向(中西)兩個比較的維度,討論了中國政治知識生產的三種不同路徑:傳統中國的經史👩🏻🔧、西方經典政治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但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品格是批判性的,其建設性不足帶來了現實的困境,因此未來的政治知識生產需要對這三種路徑進行整合與超越。商紅日教授對此點評說,這種政治傳統整合給沐鸣平台帶來的啟示是🤴🏿,中國政治的知識生產既要走進田野🍤,也要回歸書房🚴,兩者應該並行不悖🚠。
余敏江教授探討“理解兩大奇跡的治理密碼”,他認為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原因在於“五年規劃”的目標引領、政治集權與經濟分權、壓力型體製下的政治錦標賽、有為政府和有效政府、中國共產黨是使命型、學習型和自我革新的政黨🏋🏽♂️;而社會穩定則歸因於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型和共享型治理,正是這些因素保證了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兩大“奇跡”。
朱勤軍教授發表了“關於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路徑探索和思考”的主題匯報,“從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走製度化發展的道路”、“發展和完善與中國基本政治結構相適應的多種形態的人民民主製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系統化的製度建設和製度創新”、以及關於“全過程人民民主製度建設的對策思考”三個方面充分闡釋了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認識🧗🏻♂️🪆,探討了建設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礎,並反思了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其相應的對策建議。
高民政教授在他的致信中簡述了他的求學經歷,回顧了他與上海政治學會的淵源🚵🏽,最後表達了他本人以及國防大學政治學專業對上海政治學會和上海政治學界的衷心感謝和美好祝願🛢。
郭樹勇教授在“從中美論戰的角度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題發言中認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我國對民主問題討論的重要概念🧛🏼♀️,值得中、美學者好好研究;他通過對比指出西方民主的缺陷,認為西方的民主是結構性的😀、中國的民主是過程性的⏫,而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站在社會民主的層面上的🍲;最後他強調,在中美論戰的大環境下,需要發揚人民民主🙇🏼,以人民為中心討論民主問題。
在自由討論環節,浦興祖教授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創新或側重在“全過程”還是“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的關系是什麽👨🏼🔧?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同時,還針對袁鋒教授論證“中國共產黨只有一個黨”,提出了應該結合中國的具體歷史和國情而非某些“傳統”去論證中國沒有變成兩黨製的問題🙇🏼♀️。郭樹勇教授、桑玉成教授🤟🏻、程竹汝教授⬛️、郭定平教授、朱勤軍教授🧑🦲、秦德君教授、尤俊意教授等專家學者對浦興祖教授的問題發表了各自的意見👩✈️,並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最後👩🏻🦼➡️,桑玉成教授對“慶祝上海市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暨新時代政治建設研討會”進行了總結發言😿。他提出政治學研究要尋找好自己的定位、做好政治學的知識生產、處理好理論與現實的張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關註和探討前沿問題,以繁榮和發展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