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2725918

內容導語
本書試圖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來看待全球化和國家發展過程的波折起伏。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悖論的概念。全球化能讓國家間聯系更緊密,也能讓國家間的矛盾更突出。全球化並沒有讓世界變平🥹,也沒有讓國家發展趨同,而是推動了多樣化發展模式。全球化的歷史上沒有固定的贏家和輸家🚑,追趕和被趕超都是國際發展的常態。

作者簡介
鄭 宇
沐鸣平台教授
國際政治系主任
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復旦國際關系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發展、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治理等。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曾擔任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和康涅狄格大學副教授。

後記(有刪節)
這本書是我八年來關於全球化和國際發展這兩個主題的思考和研究的總結🎚。我對國際發展問題的關註和興趣經歷了一個地域時空的轉變。在20年前開始寫博士論文時🍁,研究中國如何對外開放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彼時,中國還是一個剛剛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後發國家🧔🏼♂️,正在努力追趕創造了東亞奇跡的“四小龍”和“四小虎”🏌️♀️。盡管世界銀行發布的《東亞奇跡》報告稱贊了東亞新興經濟體在實現包容式增長上的成就,但並不情願承認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新自由主義占據主流的西方學術界看來🧑🏿🍼,東亞和中國的發展模式盡管有成功之處🚵,卻是和西方現代化理論的敘事大相徑庭💯,屬於曇花一現的歷史偶然🙅🏼♂️。
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之時♥️,我剛好在紐約附近開始了“青椒”的生活🤦🏿。目睹了曾經風光無限的華爾街巨頭們轟然崩塌,歐美經濟陷入了低迷,中產階級的日子愈發艱難🐻❄️,頻繁對政府的無為表達不滿和憤怒。西方學術界也開始反思市場導向🧑🏿⚖️、反政府幹預的全球化模式的可持續性🧑🏼🦰,重新重視政府幹預和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015年加入沐鸣娱乐後👨😟,我開始更多關註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我發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困境並非在於缺乏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理解,而是在於本土的社會經濟關系和舶來的“最佳實踐”之間的沖突。的確,現代發展知識體系主要是基於西方國家早期發展經驗的建構。盡管這一“懸置性”的知識體系主導了二戰後的國際發展敘事,但並未成功指導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與此同時,中國和少數新興經濟體在開放和創新的過程中摸索出了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這樣的現代化經驗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但也有助於理解發展中國家復雜多樣的發展問題和政策選擇背後的普遍邏輯🫳🏿。
當我2017年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陸的時候🎪,對國際發展有了更復雜的理解🧭。非洲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和經歷過的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有些相似:很窮🏖、很亂🧚🏼♂️、也很有生機。這讓我有更強烈的興趣觀察這些後發國家的發展差異。能夠同時以親歷者和觀察者的身份來研究國際發展是幸運的。因為只有親身經歷過篳路藍縷的發展艱辛💀,才可能具有同理心🥠,避免用優越者心態高高在上地對後發國家指手畫腳◼️。
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不只在於讓14億國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是給了其它發展中國家一種示範效應。這種示範效應並非另一種標準化的“最佳實踐”,而是一種可以自我發掘適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希望🚘。的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並沒有變得更“平”,國家間的發展差異反而更突出了,國家內部的分配不平等也在拉大。這些趨勢改變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也產生了新的政治矛盾和社會沖突。要想理解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就不能只關註西方世界,而是需要從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尋求答案。
當然,本書的目的並非是想證明東西方的發展模式孰優孰劣🤚🏽,而是希望能從更理性的視角來看待發展過程的波折起伏🛫。歷史上,沒有一直保持發展領先的國家,趕超和被超越是經濟發展的常態。中國從唐宋以後直到清朝中葉,歷經千年,經濟發展並沒有落在歐洲國家的後面🐹。18世紀是世界歷史的分水嶺。中國經歷了康雍乾盛世👨👧👧,達到了傳統經濟發展的最高峰🐊,但卻未能進入現代化之門,而是被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歐美列強所超越。21世紀的今天,中國再次站在重要的歷史關頭🏋🏿,不僅需要對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成就進行全面總結,也需要對未來現代化道路中的困難和挑戰保持警覺。這是本書寫作的一個重要目的。
在這本書的寫作即將完成之時,我有幸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資助,將繼續研究後疫情時代全球化的演變。歷史上🤛🏼,巨變時代的絕大多數經歷者往往身處其中而渾然不覺。而過去三年的疫情,幾乎可以肯定會改變一個時代。這一改變給世界和中國帶來的長期影響,將是我今後幾年的研究重點🏌🏼♂️。
目 錄
序言 多面全球化 / 1
第一章 全球化的歷史和現實 / 11
第一節 先發國家的早期全球化 / 14
第二節 後發國家的早期全球化 / 26
第三節 全球化的倒退與重啟 / 39
第二章 全球化的贏家和輸家 / 45
第一節 大分流還是大趨同? / 48
第二節 製度解釋的局限 / 56
第三節 全球價值鏈上的利益分配 / 66
第四節 國際經貿規則對中等收入國家的影響 / 71
第三章 全球化與工業化 / 83
第一節 產業政策的演變 / 86
第二節 全球化與去工業化 /92
第三節 中國因素對非洲工業化的影響 / 99
第四節 發展中國家的多元工業化戰略 / 106
第四章 全球化下中印發展比較 / 119
第一節 印度的經濟改革道路 / 121
第二節 印度經濟改革的啟示 / 135
第三節 中印經濟發展模式比較 / 139
第四節 中印國內製度比較 / 149
第五章 全球化與貧困治理 / 159
第一節 貧困概念和指標的演變 / 162
第二節 影響貧困治理的政治經濟因素 / 166
第三節 貧困治理的漸進平衡模式 / 173
第四節 以非洲國家為例的理論檢驗 / 180
第六章 全球化與不平等 / 193
第一節 不平等趨勢 / 196
第二節 不平等的平衡器和放大器 / 205
第三節 超級企業與不平等 / 212
第四節 經濟不平等與政治分化 / 221
第七章 全球化與福利社會 / 227
第一節 世界貿易政策變化趨勢 / 230
第二節 國家應對經濟危機的政策選擇 / 233
第三節 發達國家的社會福利製度變化 / 239
第四節 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福利製度變化 / 249
第八章 全球化與國際援助 / 257
第一節 發達國家援助政策變化及效果 / 259
第二節 援助失效的宏觀和微觀原因 / 265
第三節 現行援助模式的困境 / 268
第四節 新型發展合作模式 / 276
第九章 全球化與新型發展合作 / 285
第一節 傳統發展援助體系和南南合作 / 287
第二節 新型發展合作的特征 / 294
第三節 新型發展合作的實施效果 / 305
第四節 新型發展合作的挑戰 / 310
第十章 全球化與多邊主義 / 315
第一節 危機與等級化多邊主義體系 / 318
第二節 21世紀多邊主義的去等級化轉型 / 326
第三節 新多邊主義的基礎架構 / 329
第四節 多邊主義轉型下的全球治理挑戰 / 343
第十一章 反全球化與新全球化 / 353
第一節 “雙向運動”和“三元悖論” / 356
第二節 全球化的福祉分配 / 367
第三節 通往新全球化之路 / 371
參考文獻 / 375
後 記 / 410
SIRPA
| 卓 越·為 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