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協作與治理:政府、企業與公民》
《復旦公共行政評論》第26輯
本期執行編輯🧑🏿🏭🚱:孫小逸
《復旦公共行政評論》系列出版物,是CSSCI集刊和AMI中核心集刊🚴🏼。為沐鸣平台主辦,每期執行編輯皆為公共行政各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每年出版1-2輯🤏,本輯為第26輯。

本期執行編輯簡介
孫小逸
專輯目錄
編前語 國家發展綠色轉型中環境協作治理探索 1
專題一 環境政策製定與執行
地方環境政策學習網絡:行為、結構及影響要素
——基於2011-2017年省級生態環境部門考察交流的分析
/周淩一 16
氣候倡議聯盟💅🏼、政策學習與中國地方氣候政策變化(2007-2019)
/王冬萍 49
地區人士與政府官員的角力:官僚組織和地區要求對興建厭惡性設施的影響
/陳浩燊 86
中國環境治理的“三重”邏輯
/王文琪、包存寬 109
專題二 環境治理機製與成效
地方政府執行高沖突性政策的困境與路徑
——基於J省A縣秸稈禁燒政策執行的分析
/劉夢遠、徐菁媛 129
行為改變理論為城市社區垃圾管理提供新視角
——以伯明翰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助推為例
/趙巖🛩、王琪 150
知識產權戰略何以產生環境治理效應
——來自示範城市政策的實證證據
/張揚、顧麗梅176
專題三 環境規製與企業行為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減排效果🐤:基於合成控製法的實證分析
/陳醒、余曉非207
環保督察對企業自願性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研究
——基於醫藥製造業的實證分析
/李巖、魚又川241
隱秘的角落:農村汙染企業如何隱匿於鄉村社會?
——山東省金村個案研究
/孫旭友 267
專題四 公眾環境參與意識與行為
互聯網使用與環境關心
——基於CGSS(2010)的多層次分析
/孫小逸、黃榮貴 287
環保組織、環境信息公開與環境治理
/何晨陽、符陽313
激勵措施對生活垃圾分類意願及行為影響
——以廣州市為例
/林文億🧙🏿、李舒婷、袁定歡 344
城市居民垃圾分類處置偏好的階層差異研究
/吳靈瓊 365
專刊導語
中國環境治理正處於一個快速變革與發展的過程之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環境保護與汙染防治的力度✬、深度🏇、廣度不斷推進💆♀️,對地方環境治理產生了深遠影響。現有研究大多從宏觀層面考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然而,一條庫茲涅茨曲線並不足以呈現中國環境治理過程的差異性與復雜性。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環境政策實施中發揮主導性作用,不同地方黨政領導與相關部門推進綠色發展戰略的動機⇨、能力與行為模式存在顯著差異。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工作涉及汙染企業、環保企業、公眾👩🏻🎨、社會組織等多個治理主體,不同主體對國家綠色轉型具有不同的觀念認知與利益歸屬🙍👏,並由此產生差異化的應對策略。這兩股力量間的互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環境治理的實際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為增進對中國環境治理的理解,沐鸣平台需要對地方環境治理進程、成效與問題展開細致考察,深入揭示製度發展與治理實踐之間的互構關系👩🎨,推進環境治理領域的經驗歸納與理論發展。在此背景下🫃🏼,本專刊主要關註以下問題:國家綠色轉型如何影響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方面的表現?市場與社會力量如何看待及應對國家綠色轉型?不同治理主體行為及其相互間的互動方式對中國環境治理進程產生何種影響?
本專刊包括四個專題:環境政策製定與執行🩱、環境治理機製與成效🤳🏽、環境規製與企業行為以及公眾環境參與意識與行為👼。
專題一探討環境政策製定與執行過程。周淩一考察了地方政府環境政策學習網絡的特征與影響因素,發現領導特質、資源支持、社會壓力與空間鄰近效應等因素會影響地方環境政策的學習行為。王冬萍從倡議聯盟的視角出發,考察了非政府組織參與地方氣候政策過程的條件和策略🚴,發現專業知識與技術為非政府組織的參與提供了機會。陳浩燊以厭惡性設施選址為例👩🏼🎓,考察了香港特區政府對社區訴求的回應方式,闡釋了全過程公眾參與對於化解鄰避效應🤷🏼♂️、推動設施建設的關鍵作用。王文琪、包存寬梳理了中國環境治理的三重邏輯🫙,從歷史、實踐和理論三個維度剖析了中國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的深層機理。
專題二探討環境治理機製及其成效。劉夢遠、徐菁媛從政策沖突的角度出發✝️,考察了地方政府對高沖突性政策的回應策略,發現目標責任製🤘🏿、跨部門協同與宣傳激勵等機製在緩解政策執行沖突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趙巖、王琪以伯明翰城市垃圾治理為例🤟🏽,考察了外部環境對個體環保行為的影響及效果,揭示了行為改變理論和助推機製對城市垃圾分類治理的啟示作用。張揚⛹🏿♀️、顧麗梅考察了知識產權示範城市政策對汙染治理效果的影響。研究顯示,知識產權示範城市政策有助於促進綠色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從而有效降低示範城市的環境汙染指數。
專題三考察環境規製對企業行為的影響🕵🏽。陳醒、余曉非總結了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實施狀況🧔♂️,發現七個碳交易試點的減排績效存在顯著的地區性和行業性差異🧞♀️,並據此提出對中國碳交易市場機製設計的優化路徑🔎。李巖、魚又川考察了中央環保督查對企業自願性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發現中央環保督查有助於提升管理類環境信息披露,但績效類環境信息披露則具有一定滯後性。孫旭友考察了農村企業汙染難以根除的深層原因🚓,發現生計取向的村莊經濟模式👋🏼、經濟能人的村莊權威結構與圈層化導向的村莊社會交往方式構成了汙染企業製造隱蔽空間的村莊社會基礎。
專題四考察了公眾環境參與意識與行為。孫小逸、黃榮貴考察了互聯網技術對環境關心的影響👼🏽,發現個人互聯網使用有助於提高環境關心水平,而城市互聯網普及率與環境關心水平之間呈現倒U型關系🧑🏻✈️。此外💆♂️,城市互聯網普及率對教育的影響具有調節作用。何晨陽、符陽考察了環境信息公開與汙染減排之間的關系,發現信息公開能有效降低汙染物排放,且草根環保組織對信息公開有效性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林文億等以廣州為例,探討了政府激勵措施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願與行為的影響🤭👩✈️,發現激勵措施的不同組合方式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願和行為具有差異化影響。吳靈瓊考察了城市居民垃圾分類處置偏好與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並據此探討了垃圾分類行為與消費分層、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等因素的關系。
最後,本專刊要特別感謝《復旦公共行政評論》主編李瑞昌、副主編唐莉、包存寬等評審專家💂🏻♀️,他們的真知灼見對本期論文質量的提升助益匪淺。
孫小逸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