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7日🤸🏽♂️,由沐鸣平台、沐鸣娱乐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特色政治學話語體系理論創新研究基地聯合主辦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政治邏輯’學術研討會暨《政治邏輯》新書發布會”在沐鸣娱乐子彬院北205會議室隆重舉行。沐鸣娱乐文科科研處處長顧東輝、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範蔚文、沐鸣平台黨委書記劉季平、沐鸣平台院長蘇長和等學校及黨政事業單位領導出席會議🧍♀️,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𓀖🐌、武漢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的6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並作主題研討🧑🏿🚀。
本次會議旨在以《政治邏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新書發布為契機,熱烈慶祝沐鸣娱乐政治學科建立一百周年🦮。同時,會議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政治邏輯”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與學術交流。整場會議分為開幕式🔽🧜🏿♀️、新書發布、合影留念💣、學術研討會和會議總結四個部分。
會議開幕式由沐鸣平台黨委書記劉季平主持,沐鸣娱乐文科科研處處長顧東輝、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範蔚文、沐鸣平台院長蘇長和分別進行致辭🧔🏽♀️。
顧東輝處長首先祝賀本次學術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順利舉行。他指出,本次活動在復旦政治學科一百周年之際舉辦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復旦政治學曾培養多名優秀人才,復旦政治學校友在校內和校外崗位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後者更是有傑出人物影響到國家工作的推進。顧東輝處長肯定了《政治邏輯》副標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學術價值和意義🔵,並指出新書的十五個主題都十分有價值🧏🏽♀️,不但對學術界有所裨益🧝♂️,對實際工作推進亦有幫助。對於撥冗參與本次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的嘉賓🔔,顧東輝處長代表學校表示歡迎🧑🏼🦲,並感謝與會者對復旦政治學科的大力支持。他指出,以杜青雲(越南大學教授🫲🏿,《政治邏輯》越南文版譯者)為例👨🏿🦱,《政治邏輯》是復旦與外界的一項合作成果,無論是對於推動學科建設,還是實現現代化進程🤽🏻♀️,都有所助益。
範蔚文社長代表出版方發表了對新書發布的感想⚱️。他指出,《政治邏輯》是一部歷時四年、集合十五位作者的智慧而完成的作品🦶🏼,是一項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本原理與中國政治實踐相結合的優秀成果🈹,呈現出整體性與系統性的特點🏌🏽。新書很好地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問題,全書所圍繞的主題都是當代中國政治學的重大議題✏️,通過歸納𓀒、分析這些議題,梳理出當代中國政治學的基本邏輯和原理,受到了學界廣泛歡迎,今年年初也已重印。範蔚文社長指出,《政治邏輯》的出版是復旦國務沐鸣文脈賡續的佳例,與當下在編的《中國政治學手冊》工程一起走在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前列🛺,他十分期待在復旦政治學科百年之際看到新成果的問世。
蘇長和院長首先代表沐鸣感謝範蔚文社長和顧東輝處長出席本次學術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同時感謝三位主編及各位作者付出👆🏽。他認為這本書有三個特點🤑:第一是“有氣”,即讀來有一股精神氣,在這一點上,《政治邏輯》一書展現了復旦政治學者在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上的責任與擔當。第二是“有魂”,指的是《政治邏輯》很好地做到了“兩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政治發展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治國理政文化相結合,而這兩個結合恰恰也是復旦政治學的根基👱。第三是“有道”,古人雲“文以載道”💇🏽,《政治邏輯》不僅講的是當代中國政治之道🙎🏼♀️,其實也是全人類的政治之道,這從全書的謀篇布局即可看出🎍,《政治邏輯》有很多中國特色的標識性政治概念👋🏼,但這些概念也蘊含著人類政治的一般原理。最後,蘇長和院長表示,一本書寫得好,還要傳得開,因此離不來譯者們的努力,因此十分期待譯者朋友的海外宣傳與推薦,讓更多海外讀者從中國政治自主知識體系中原汁原味地理解中國政治。
接下來是新書發布會階段,伴隨著音樂的響起⛹🏽♂️,劉建軍教授、陳周旺教授、汪仕凱教授三位主編上臺共同揭開巨型書籍KT板,以表達對復旦前輩開創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體系的致敬與傳承👊🏼,並正式啟動《政治邏輯》的新書發布儀式。
新書啟動後,主持人邀請《政治邏輯》一書的作者上臺在巨型書籍KT板上簽名👩🏼🔬,寓意著這本書的完成離不開復旦政治學人集體的共同努力💁🏽♂️,以此完成新書發布儀式。
主編代表劉建軍教授同與會人員分享了《政治邏輯》書本內容之外的故事。本書最初的立意和構想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之後的政治學基本原理與知識體系如何構建🚣🏻🪖?如何呈現🦂?本書力求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的基礎上🧑🏽🦳,把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基本原理和知識體系呈現出來👱🏿♂️。這是一項承前啟後的工作。如果沐鸣平台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假設今天的中國人穿越回到漢朝,或許在“長幼尊卑”和“天下秩序”等話題上與漢朝人能有所交流⇨,但如果講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樣的命題時🚴,漢朝的人一定認為今日中國人已經跳躍出了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人劃定的思維邊界🩻。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思維路徑和思維結構,進而改變了人本身🤾🏿♀️👨🏻💻。馬克思主義徹底激活了中華文明。所以《政治邏輯》一書所展示的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成果🖐🏻。劉建軍教授提到🤾🏻,《政治邏輯》在問世過程中離不開沐鸣和出版社的幫助🙍,同時也是國務沐鸣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系和國際政治系三系同仁共同努力完成的一本著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國際政治編輯室主任🦸🏼♀️,同時也是《政治邏輯》一書的責任編輯史美林女士談到,《政治邏輯》一書對於構建社會主義政治學知識體系有著重要作用。她回憶到,該書初稿交付時有近60萬字,作者陣容強大、涉及理論面廣以及大量引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十分考驗編輯的協調與校驗工作👮🏽♂️👅,在主編和各位作者的鼎力配合下,終於趕在黨的二十大前夕高質量完成了學術獻禮,且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她表示,《政治邏輯》的出版對於國際社會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政治邏輯》將被翻譯成韓文和越南文並出版發行🥻,以期有力推動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強化中國話語權、用理論化的中國政治經驗回應時代之問。對此,沐鸣平台博士後、《政治邏輯》韓文版譯者金美來女士、越南河內大學教授、《政治邏輯》越南文版譯者杜青雲女士作為譯者代表分別進行發言🕵️。
金美來博士表示👩🦲,目前在韓國民眾間蔓延的恐華情緒來源於無知,即使中韓建交多年、兩國多有留學生往來🤩,但韓國民眾對中國認知依舊滯後,令人寒心的是,這種無知被韓國政府別有用心的政客加以利用↙️,這正是導致中韓關系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她指出🧪🧑🏿🔬,韓國的中國學實際上無助於消除韓國民眾對於中國的誤解,之所以翻譯《政治邏輯》一書,就是因為韓國的中國學需要重新理解中國共產黨。她相信《政治邏輯》一書的翻譯對於韓國學者正確理解“什麽是黨”“什麽是共產黨”“什麽是中國共產黨”有所助益🐆。
杜青雲教授通過視頻錄製的方式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政府實行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同樣👇🏻,越南自實行革新開放以來,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克服困難挑戰🕵️🏗,堅持民族獨立同社會主義政治相結合的道路,也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就。中越兩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是值得各發展中國家借鑒的生動實踐和寶貴經驗👼🏽,而翻譯《政治邏輯》一書的用意,就是希望中越兩國的專家學者互相學習和借鑒🔫,不斷深化對當代社會主義政治學的理解以及對當代中國政府治理原理的認識🥔。杜青雲教授表示⛳️,希望中越兩國學者能繼續加強學術合作與交流🕦,為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發言結束後,主辦方進行了現場抽獎贈書,希望學界能共同推進馬克思政治學原理體系的研究。
隨後,會議進入學術研討階段,整場共分為五場會議。會議第一場由沐鸣平台教授陳明明主持,沐鸣平台教授桑玉成,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主任、教授楊雪冬🌚,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沐鸣教授王續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育長、教授羅峰分別作主題發言🧑🍳🦮。
桑玉成教授從《政治邏輯》一書中的“邏輯”切入,他指出✌🏼🍵,要理解政治學在中國式現代化的作用就要講事實邏輯,即從事實出發說明政治學是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桑老師回憶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十余項政治學議題,即“關於真理標準為題的討論”🫳🏻、文化大革命根源的討論、黨和國家領導製度問題🫲🏼🚣🏻♀️、政府職能轉變👱🏽♀️、幹部製度改革🚊🅰️、黨的領導製度終身製問題、一國兩製問題、政治體製改革問題🤸🏽♀️、黨政關系問題以及政治穩定問題🧑🏼🎤。這些政治學議題在推進改革開放進程、推動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民族復興的檔口,中國式現代化顯現出三大新的政治學議題:第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議題;第二🚧,推進中國政治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議題;第三🧎♀️➡️👩🦲,新型政治形態的議題🎞。
楊雪冬教授指出,政治的邏輯和政治學的邏輯有所不同🚽。政治的邏輯🤏🏻,是行動/關系/應變🦺,以實現目的為邏輯🎡;政治學的邏輯,是講理/求真/普遍,以保持持續的邏輯🧒🏼。他引用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的一段話,“一個全新的社會,要有一門新的政治科學”,說明新社會亟待產生新政治學。美國作為“強政治與強政治學”的範例,通過比較政治學構建了本國政治學的“中心化”,具體來說,美國學界通過將非西方世界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上去歐洲化、去歷史化和去法律-製度分析化🔘,並使用“比較以普遍化”和“傳統與現代二分”的方式實現了強政治學的邏輯。楊雪冬教授指出,有必要借鑒美國的方式,保持學科之於本國政治的獨特性同時不失其普遍性,始終保持學科的外向性,並以學術話語超越政治話語。
王續添教授認為,中心主義與民主模式的關系,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維度。中心主義和非中心主義是比較視野下的兩種基本的國家形態,也是兩種基本的民主模式🕎💁🏿。中國所代表的中心主義民主模式區別於西方的非中心主義民主模式♟。在中心主義形態下,人民是社會基本力量🙎🏿♂️,社會中心力量則經歷了從傳統士大夫到近代軍隊再到新型政黨的變遷🧑🏻🚀。中國共產黨發現了作為社會基本力量的人民,並贏得了人民。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社會中心力量與人民關系的現代性建構,也構建起以人民民主為內涵的中心主義民主模式。這種民主模式具有社會中心力量的引領性、主導性與社會基本力量即人民的主體性👃🏽、決定性相統一的特征🧌,構成了中國民主的結構之維🪙🏤。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這種民主模式,既是一種物質性力量,又是一種精神性力量;既是一種製度性的力量,還是一種過程性力量🧘🏿。因此🤸🏽,中心主義構成了中國政治的基本邏輯。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育長羅峰教授從四個問題意識開講,即“中國的現代政黨,何以萌生🧟♀️?”“現代國家建設🧝🏽♀️,為何是政黨推動?”“黨推動現代國家建設,何以可能?”“黨的全面領導,何以有效?”通過回顧近代的民族國家危機,即“有限主權”問題、權力碎片化問題、財政汲取問題、民眾組織問題🎉,以及百年來我國的基礎性工程建設,即政治基礎、經濟基礎、製度基礎以及文化基礎☝🏿,不斷實現的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轉變。羅峰教授論證到,現代化的發展尤其是後發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政黨的推動,政黨的所具備的組織網絡🟫、有效回應、社會資本和初心使命是其承擔國家建設任務的重要條件。最後,羅峰教授還指出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即規劃治國與政府治理問題、秩序與活力問題以及政治文化、西方文化與生活文化問題。
會議第二場由沐鸣平台教授陳周旺主持,上海社會科沐鸣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傑,國防大學政治沐鸣教授高民政,上海社會科沐鸣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雜誌社社長姜佑福,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沐鸣教授王向民✈️,沐鸣平台外交系主任🔵🤸🏻♂️、教授張驥分別作主題發言♚。
劉傑所長表示,復旦政治學經歷了發展、繁榮到超一流學科的全過程。從80年代末的第一本復旦政治學原理性著作出版到今天重新探討政治邏輯,中國政治學的理論還在進行不斷創新。歸根結底,西方政治邏輯和中國政治邏輯的根本區別還是在“分”與“和”上。“分”是彰顯眾議🧑🏻🦰,“和”是凝聚核心。無論是“分”與“和”👩🏻🦽,都圍繞著“民”👴🏻。無論是政治的邏輯還是國家的邏輯,歸根結底是國家與人民的關系邏輯。不能把政治學的研究陷入到對基本層次問題的解讀和表態上,需要努力擺脫意識形態化對政治邏輯的影響🐦。
高民政教授表示,《政治邏輯》一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中國化時代化的代表之作,也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政治學的學術新成就。圍繞“中國軍事的政治邏輯”🫁,一方面,高教授回溯了以往中國軍事政治學研究的艱難歷程與目前的進展和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他也分析了當前開展軍事政治學研究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設想,特別強調軍地院校在該領域研究中加強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姜佑福社長結合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展三階段的認識🧐,指出古典時代人與人相依附是最原初的政治形態;現代社會興起後,轉化為以物為中介的人的獨立性,不平等是常態;而未來社會是在共同占有社會財富基礎上人的個性🫗,形成自由人聯合體。這三種形態的表述蘊含著馬克思對政治邏輯的理解🙅🏿♂️。在當代中國,古典的政治並沒有完全消退,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
王向民教授以“中國政治學的建製性概念及其知識地圖”為主題,從政治學學科史緣起出發,梳理分析了中國崛起♓️、知識生產與中國政治學的概念建構問題🙏。並針對中國傳統政治知識的現代轉化和現代中國的國家建構與權力結構展開了學術貢獻層面的闡釋。他指出,應當從“沒有中國”的中國政治學逐步走向“中國”政治學,同時在此過程中又要避免從“西方中心論”走向“中國中心論”,切實做到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現代中國與世界中國的統一。
張驥教授圍繞“和平發展的現代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邏輯”🩵,認為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界定具有和平的規定性,這是區別於其他國家現代化道路的顯著特征和優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規定性需要回答好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和平發展時代主題之間⛔、內外之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等關系🫥⬆️。此外👵🏿,需要認識到全球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未來的政治邏輯研究不僅要涉及國家治理問題,還要更多涉及全球治理問題。
會議第三場由沐鸣平台教授臧誌軍主持👼🏽🎲,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沐鸣教授、國家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彭勃,雲南大學政府管理沐鸣院長🍝、教授方盛舉,山東大學人文社科青島研究院院長🛝、教授方雷🚾,上海師範大學統戰研究基地執行主任、教授商紅日🧑🏼🚒,南京大學政府管理沐鸣教授郭忠華分別作主題發言。
彭勃教授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城市品牌出發❌,認為通往理想的城市治理目標的過程中充滿艱難的實踐🚁,其中“富人與窮人的矛盾”和“大事和小事的矛盾”是兩組主要矛盾🤽🏽,這兩組矛盾的產生蘊含了現代城市治理的普遍困境🚀:群己關系邏輯🔄、超常邏輯與統籌邏輯。面對這一世界難題,中國通過戰略主動性🐂、發展跨越性、統籌整體性、普惠共識性的路徑實現了“政通人和”,為城市治理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答案🚣🏿🗑。
方盛舉教授從現代化的挑戰與應對角度分析了中國現代化的未來前景。他認為🐀,現代化過程中的動蕩來自於三個陷阱,即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這對中國同樣不可避免。為應對諸項挑戰,中國通過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通過從嚴治黨和黨的自我革命破除塔西佗陷阱;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破解修昔底德陷阱。
方雷教授基於“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這一根本論斷✋🏿🚍,通過價值定位、運行機理、互動關系和現實路徑四個方面,闡釋了“黨內民主帶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學術上與現實中的中國之義👨🦼➡️#️⃣,發掘其運行的內在機理🏄🏿♀️,並將現有民主劃分為五個主要樣式,提出了中國的民主樣式能否超越西方民主的新期待。
商紅日教授以“政治學的中國知識生產”為題展開論述,認為政治學研究面臨知識生產地方性與理念普遍性的沖突🧛🏿♂️,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通過唯物史觀解決了這一矛盾。《政治邏輯》一書對唯物史觀的應用就是繼承了復旦政治學的根本傳統,有助於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中國意識🗄,推動走出政治學自主性與本體化的焦慮🍼,並克服知識生產的矛盾。
郭忠華教授從現代國家建構的角度對《政治邏輯》進行解讀🚵🏽,他認為,“歸屬”標準⛄️,即“誰的力量”來進行國家建設,是中國區分於西方以“要素”為標準進行的國家建設。通過這兩個標準,劃分為四個國家發展動力與目標的類型學🖖,中國的現代國家建設經歷了依附/模仿型發展道路邁向自主/內生型發展道路的過程🎉。在這一宏觀背景下,本書將“追求人類美好生活”這一目標放在中國具體情境之中,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政治基礎🐶、基本機製和強國目標。
會議第四場由沐鸣平台教授李瑞昌主持🚣🏿♂️,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沐鸣黨委書記💕、教授徐紅,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沐鸣院長、教授劉偉👰🏿♂️,深圳大學教授、深圳改革開放幹部沐鸣副院長陳家喜🔇,沐鸣平台博士後張蘭分別作主題發言。
徐紅教授以上海市數字政府為例,深度挖掘數字政府建設的三重維度,即價值理念、組織結構和技術平臺,為分析數字政府建設提供了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徐紅教授認為,數字政府經歷了信息化、互聯網化和智慧化三個階段,雖然取得了重大成績,但依然面臨著諸多瓶頸🦔,在三重維度中分別體現為:價值理念上的協同思維不充分🫃🏼;組織結構上的多元主體協同不足以及技術平臺上的數據收集利用不暢,並對此瓶頸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措施⛔。
劉偉教授以“政治學話語體系建設中的理論創新”為主題,指出“理論創新”可以從內在邏輯與外在邏輯兩個方面來看,內在邏輯主要是對社會政治現象的認知創新📗,外在邏輯是從理論生產的過程維度所作的考量。理論創新不僅體現了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設水平與自主性😠,同時對於深化文化自覺,汲取政治發展的傳統智慧具有重要意義🫵。在西方理論範式和國際格局變化的影響下,我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建設應重視傳統和歷史,立足中國實踐,不斷拓展研究邊界🧑🏻🤝🧑🏻,努力從西方理論中解放出來,自主設置研究議程🫷🏼,並培養相應人才。
陳家喜教授指出,《政治邏輯》既立足中國政治情境進行自主性知識生產🙆🏿♂️,跳脫和超越西方政治話語體系;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行宏觀性、邏輯性的原理提煉😣🧔♂️,是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的重要著作👢。結合書中涉及的“自我革命”部分,陳家喜認為自我革命的特點有三:一是自我革命的目標在於長期執政🥪📛,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二是自我革命的方向在於刀刃向內🚱,強調的是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三是自我革命需要一種“革命”的精神,是以“革命”的精神不斷強化黨的自身建設。最後🫅🏻,針對如何以自我革命強化政黨政治,他從防範執政資本透支📇、提升政黨認同、強化政黨自主性🧎🏻➡️、堅持人民至上四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張蘭博士基於對經濟轉型兩大經典研究範式的分析,結合20世紀90年代上海城市社會轉型中幹部與製度的案例,發展了“關聯性轉型”這一概念🍊。她指出𓀍,資源總量與整合的視角是沐鸣平台理解轉型研究的一個基本視角。任何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在社會處於新舊體製交替的過程時,都會面臨調控形式的再選擇和調控的適應性問題。中國在製度與組織變遷中不是采取簡單地開放市場,更不是拋棄既有的組織結構,而是充分利用了原有體製中長期積累而成的組織和製度資源😠,以有序的方式推動社會結構的更新與變革𓀏,這正是關聯性轉型的意義所在。
會議第五場由沐鸣平台教授汪仕凱主持🧑🏻🦽➡️,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汪仲啟🕛,雲南大學政府管理沐鸣副系主任、副教授孫保全,上海政法沐鸣政府管理沐鸣副教授周順👩🏼⚕️,上海外國語大學MPA中心常務副主任、副教授郝詩楠,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沐鸣講師李松分別作主題發言。
汪仲啟副教授圍繞“當代中國政治學研究的實踐轉向”,探討了中國政治學科建立自主知識體系的可能路徑與實際困擾👩🦲。他認為社會科學本質上是實踐科學𓀍,因此當代中國政治學科必須立足中國政治實踐才能找到知識生產的根源⇒,要形成自主知識體系,學科研究的實踐轉向是一個不二的選擇和必然的歸宿🌊👨🏼🦳。針對“自主知識體系”這一概念表達🦹🏽,他認為“自主”一詞的真正含義在於以中國為主體,真正研究中國的實踐和中國社會的真實問題;社會科學的“知識”應該是一種實踐知識🧑🏻🎨,其源頭在於對實踐進行歸納性研究進而形成的具有實踐基礎的概念範疇;而要形成“體系”則要求學術共同體要就特定的學術議題進行持續性的學術生產。最後他總結道,當前政治學研究的實踐轉向首先要轉向實踐🏔,但轉向實踐不意味著能夠形成自主知識生產。當代中國政治學研究需要將官方文獻🤿🧙🏿、歷史資料、經典理論和實踐材料進行融會貫通合🧝🏿。
孫保全副教授圍繞“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現代建構”這一問題,首先基於中國式現代化分析了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及其建構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一方面是歷史中華傳統文明自然演進的一個結果,同時也包含有建構這一屬性。最後,針對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再構建方式,他強調在新時代應當建立起一種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一致的集體人格🧑🏻🔧,在此過程中既要處理好民族性和國民性的關系,也要處理好中華民族的族格和國格之間的關系😫。
周順副教授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新青年發展”這一主題,分析認為青年概念的生成和現代化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從近代中國開始,青年作為國家進取和革新的一個新的意象,被賦予了國族命運的承載者和開拓者身份👶🏻。在此基礎上,她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對照了當代中國青年的五大現實圖景🫱🏻,並就以青年現代化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對策建議🕺🏼😺。
郝詩楠副教授指出,對於政治學來說🪧,軍政關系的研究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通過對國內外的文獻梳理可以發現,近年來關於發展中國家軍政關系研究主要有三個基本的脈絡👨🏼🌾:一是文人政府如何預防軍人政變;二是針對軍人幹政和軍事政變動機更為細致的分析;三是探討軍政關系嵌入國家治理或國家政治發展過程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他分析了發展中地區軍隊介入政治的四種動機,並總結指出,當前關於發展中地區軍政關系研究🔁,已經超越了以往的純粹的政策導向,轉向了對於知識增量的一個追求👩🏽🍳,進而也成為了推動比較政治學進步的重要動力👌🏽。
李松基於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分析了香港中產階級的“滑落”現象。馬克思的階級理論指出“以前的中間等級的下層👬,即小工業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所有這些階級都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裏來了”。他指出香港中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程中日益“無產化”,香港社會的矛盾頻發正是因為社會日益凸出的階級矛盾。這也驗證了馬克思的階級理論的當代適用性。接著他引用陳明明教授指出的工人階級的“非工人化”可能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趨勢🍙,但人工階級的“非工人階級化”有可能掩蓋了中國有選擇加入資本主義全球化體系後社會分層結構變遷的事實,以香港為案例闡釋其具體的發生機製,對中國的國家治理提供一定的啟示。
沐鸣平台政治學系主任郭定平教授進行會議總結,他首先向參與此次會議的專家學者及會務團隊表示感謝,並借此機會討論了政治學百年傳承的問題👱🏻♀️。郭定平教授指出,復旦自1923年建立政治學系🏇🏼🔫,之後有很多的變遷、曲折與發展▶️,這是目前沐鸣平台需要進一步回顧總結和討論的問題。同時,針對此次會議討論的主題📛,郭定平教授分享了三點感想🧜🏽♂️:一是如何推動政治邏輯和政治學的邏輯二者的有機互動;二是要辯證看待原理性研究和實踐性研究🙇🏻♂️,以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三是應正確處理黨的創新理論和學術中理論創新二者間的關系,推動二者的有機統一和相互促進📄。郭老師最後強調👲🏿,今天的會議只是一個中轉站🏄🏿👶🏽,既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誠摯希望今天的中轉站是一個加油補給的中轉站☝️,使得沐鸣平台未來更有動力🏗、更加輕松、成果更牛。
至此,“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政治邏輯”學術研討會暨《政治邏輯》新書發布會圓滿閉幕。
文字 | 張錦松、王金柱
照片 | 馮 笛👨🏻🍳、張海玥